33.07 请品尝后现代美拉德煎蛋
01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牛马发一天疯。被迫在单位加班两宿的牛马宋连,终于挨到了下班,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李士卿的)家中。
人刚走到前院,就听到来自后院的朗诵声,语调激昂,中气十足。
这是来客人了?
他穿过过堂,看见那张巨大的两壶门扁桌被搬到了后院亭子里,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
麻腐鸡皮、香辣滴酥、水晶鲙、莲花辣鸭签、酒炙肚胘、爊肉……还有各色点心:元子、水团、糕、粽子、芥辣瓜……
嗯,是贵客,还是爱吃辣的贵客。
宋连顺眼望过去,满桌珍馐后只坐着两位陌生面孔。
两位乍一看长得很是相像,穿着也很类似,应该是同胞兄弟。
稍微年长的这位,头戴软包幞头,身穿淡青色圆领宽袖澜衫,领口和袖口有藏青色缎面压边。腰间佩戴同色腰佩,显得身材颀长。
他眉疏目朗,目光灼灼,颧骨高耸、两颊清瘦。此人性格开朗,非常健谈,说到高兴时眉飞色舞,一看就是妥妥的e人。
但他旁边那位则刚好相反,表情要严肃一些,两颊略微丰满,眼睛也更圆一点,看起来更加认真谨慎。
e人在高谈阔论时,他只略微点头,自始至终不发一言,典型的i人了。
二人正与李士卿相谈甚欢,没注意到宋连已经走近了凉亭。年长些的感慨:“这一别四五载,竟发生这么多事。”
李士卿端坐对面,竟然表现得十分温文尔雅,腼腆点头,还敬了一杯茶。
年长的又说:“当时你传授与我的那些方法,我时常修习,但道术未有长进,可见天赋不足。”
李士卿又客气上了:“仁兄心怀家国天下,有太多世俗牵挂,能有今日的道行已是了不起,论修心之法,在下自愧不如。”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全是客套话,也分不清是真熟还是假客气。宋连只知道这俩人来头不小,否则李士卿才不会绞尽脑汁商业互吹。
他原本不想打扰李士卿待客,计划从回廊悄悄回房。但肚子十分不争气,看到一桌美食之后就开始闹着要恰饭。
抗议声音震耳欲聋,咕噜噜一响,那三人就停下来,将目光转向了宋连这边。
年长那位看到宋连时便眼前一亮,好像与他认识一样,腾地站起身来,顺道还将一旁的i人也拽了起来:“快看,这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宋检法吧!”
旁边的人被扯着衣袖歪歪斜斜站起身,嘟囔着让对方撒手,忙着整理自己的衣冠。
宋连则十分尴尬,他也拿不准对方说的宋检法是他还是他前身,看样子应当是见过前身的,但那个“大名鼎鼎”听起来说的又不像前身……
他不知怎么应答,只能歪嘴勉强笑着,边笑边琢磨这两人到底什么来头。
02
仓惶的小手无处安放,兴奋的小脸白里透红。想要签名想合照,手都伸到裤腿边才想起来没有手机。
要么说中国人最重视饭桌文化呢,饭桌上是真的有文化啊!
当李士卿向宋连介绍他的好homie苏轼和他的好bro苏辙时,宋连的脑袋都是懵的。
这个伴随着宋连整个九年义务教育的考题现在就活生生站在他面前,怎能忍住来一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菲版)呢!
但他还没来得及开口,对方却先热情地握住了他激动的小手:“我叫苏轼,这是我弟弟苏辙。李兄跟我说了很多你的传奇事迹,敬仰敬仰,我是摩羯座,你呢?”
???
课本上没说他还搞星座这一套啊!
可惜,宋连这个被现代科学紧紧包裹的二十一世纪大好青年,对星座一窍不通。沉思半晌,答曰:“我属虎,O型血。”
苏轼一愣,随即放声大笑,对李士卿说:“李兄这位朋友,果真有趣极了!”
宋连不知道自己现在在苏轼眼中究竟是个什么形象,什么形象都不要紧,要紧的是抓住机会火前留名!
可惜两手一掏,裤兜空空,没有纸也没有笔,只有一颗失落的心,比裤兜还要空落落。
宋连从未像现在这样想念甲丁(怀里的小本本和笔)。
03
五年前苏老爹带着两个儿子——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在宰相张芳平的推荐和鼓励下,走出眉州,走向汴京。
他们一路向东,历时两个多月。半道上遇见了正在游历四方的李士卿。
苏轼早年拜入道家门下,对奇门遁甲之类的道术也十分有兴趣,于是便和李士卿成为了挚交好友。
当时苏家父子三人请李士卿看看他们仕途是否顺畅,李士卿给出的结果是“仕途坎坷”四个字。
可那次汴京之行,苏家父子三人一举名震朝堂。
先是老爹苏洵深受宰执大臣欧阳修的赏识,文章被士大夫争相传阅,文名大盛,一时之间学者竞相模仿苏氏所作的文章。
次年苏轼苏辙双双金榜题名,再次轰动京师。彼时苏家兄弟仕途一片光明坦荡,全然不似李士卿所预言的那样。
可就在两人平步青云时,却传来母亲程夫人离世的消息。父子三人丁忧回乡。
这一守丧就是四年。
服丧完毕,他们拖家带口再次整装出发,游历将近半年重返汴京。
这一回,兄弟俩要备战来年的制科考试,准备再回仕途。
04
苏轼忆往昔的时候,弟弟苏辙则从后厨端上几道热了一遍的菜式。
“来尝尝我的手艺!”苏轼老师说着,就将一堆吃食推向了宋连。
首先登场的是一道叫“插肉面”的主食,肉臊与豆豉搭配,辅以花椒曾香。虽然形态味道略有不同,但宋连大致认得,一千年后这东西叫做“担担面”。
插肉面旁边还有一叠泡菜,腌菜能放,是苏轼兄弟从老家带来的原滋原味。
还有一道甜品,糯米糕切成条块,浇上浓稠的红糖汁——红糖糍粑。
最后则是一道横菜,是在汴京就地取材的鲜鱼,剖洗干净之后放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121xs.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