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 21 章
李世民还是朝臣们从来不敢轻视宗教神佛的作用。
毕竟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在历史上都曾搞过许多事,如今他们相对比较老实也是因为过去几百年里已经被数次限制、打压过。
譬如佛教,就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被大规模清缴过。
至于被灭的原因嘛自然是因为僧人特权太多,野心太大。
免税,不用服兵役、徭役……种种特权让寺院吸纳了大量的壮年人口。
而且佛寺还大肆敛财,兼并土地,放高利贷盘剥底层百姓,导致朝廷的税收大量减少,无人可用。
甚至还有野心大的僧侣,妄图通过权贵捐赠影响朝政,更是一直奉行“不拜君亲”,冲击君权。
这种情况下,有野心的皇帝自是不能忍。
虽不像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那般过激,但也会有诸多顾忌,对其加以限制。
道教相对温和,如今更被李唐奉为国教,但实际上最初的道教也是野心勃勃,试图干预朝政。
譬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太平道张角发动的,靠着符水治病等手段吸引了十万数信众,为东汉的灭亡加了一把土。
如今道士们一副仙风道骨,与世无争的模样那也是因为南北朝时葛洪、寇谦之、陶弘景等人对道教教义进行了一番改革,植入了儒家的忠孝理论,便再无反叛之心。
当然哪怕是这样,君王又真的对这些教派放心了吗?顶天了便是表面上尊重着,但该限制的手段一个不少。
毕竟只要君王有脑子便明白,放任教派做大那不仅剥削底层百姓,也会削弱君王权力,最终使得国力衰微。
可若是反过来想要让一个国家衰弱的话……
想到这,李世民觉得自己已经预见了满清的手段。
然而听到光屏对满清手段的具体介绍后李世民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太天真。
[清廷规定藏传佛教是蒙古唯一的合法宗教,大规模修建寺庙,并且赋予僧人免、兵役、徭役的特权,这些特权吸引了大量活不下去的平民。]
[以上都是自愿也就罢了,清廷还鼓励蒙古家庭“一子守灶,余子出家”,规定每个家庭至少一子出家为僧,不然便被会收取重税。]
[这一番操作下来更是让蒙古的壮年劳力大减,性别比例失衡,生育率雪上加霜。]
[再结合之前提到的盟旗制度,两个办法一结合蒙古人口大大降低,到清末时少了快九成!]
[要知道在那两百多年里因为高产作物的传入,华夏人口可是大大增长,从清初的七千万人口增长到了四万万人口。]
听着这几个数字,贞观君臣一时间都不知道该震惊蒙古人竟然被减少了那么多的人口,还是该震惊华夏人口竟然达到了四万万!
算了,满清的手段之狡猾,他们早有预料,还是华夏中原地区的人口比较重要。
若是他们大唐能有这么多的人口,他们哪里还用担心人口不够用,边疆地区没有足够的汉人移民?
所以那满清的高产作物是什么?又要如何获得?天音能不能多说些!
突然间,李世民想起了之前天音中提到过的亩产几千斤的土豆,所以会是土豆让人口增长这么迅速吗?
若是的话……
李世民只觉得顿时心痒难耐,可恶,那个少年到底是谁?能不能赶紧答应系统将土豆带到大唐啊!
有了土豆他可以直接给他封王,哪怕划一块地给他玩都成!
……
[除了人口控制,当然还有思想上的洗脑,他们大肆宣扬因果轮回,曾经骁勇善战的草原骑兵被洗脑的得再无从前的血性,战斗力大减。]
李世民的思绪很快被女声拉回,而后便是一阵心惊肉跳。
一个人□□被一时削弱了还有可能站起来,如若精神被控制了那恐怕再难站起来。
如今便有不少人信仰佛教,那可真是将一切抛诸脑后。
捐钱捐物也就罢了,甚至还有想有的想抛开一切去出家的。
譬如梁武帝萧衍,前期还算个不错的皇帝,励精图治,勤俭节约,广开言路,然而后期他笃信佛教,四次舍身出家,每次都需要大臣花重金将其赎回。
他还在民间大兴寺院,建造寺庙2800座,可谓是劳民伤财,空耗国力,最终致使侯景之乱,被囚后忧愤致死。
一国之君沉迷信教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根本没接受过教育的牧民呢?
如今朝堂上也有不少大臣笃信佛教,其中最为虔诚的要数本就是萧衍后人的萧瑀。
当然如今的萧瑀只是给寺庙捐捐钱,倒还没有其他过激的举动。
但这不妨碍李世民的望向他,然后用眼神警告他。
毕竟以往总是他自己被萧瑀劝诫,如今真是难得抓住警告萧瑀的机会。
而被李世民望着的萧瑀也是难得地心虚了起来,光屏上男人口中的佛教与他印象中的佛教完全不同。
佛教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危害?佛教明明是引导人向善的!
信仰神佛之事的萧瑀自然不敢直接否认天音,但他很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121xs.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