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小说网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49章 帝王梦的破碎

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族正式进入共和政体。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无数晚清老百姓感到欢呼雀跃,很多人喜极而泣,激动得不能自己。

腐朽的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让他们老百姓深受其害。

在他们眼中,自己之所以生活悲惨,就是因为列强的霸凌,就是因为清政府的无能。

现在清政府被彻底推翻,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中华民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老百姓彻底解放了,不用再承受那些不平等条约带给他们的沉重负担。

尽管中华民国还没有成立,但他们老百姓眼睛中充满了期待,时刻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他们老百姓希望袁世凯带领着北洋军赶紧结束这混乱的中华大地,带领着他们走向共和,迎来全新的生活。

北洋时代的老百姓无不摇头叹息,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痛骂不已。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对弹幕上大骂袁世凯的行为感到不解,苏晨很快就为他们解开了答案。

“清朝灭亡后,中国就进入到了北洋时代。”

“北洋总共16年,从1912年算起,到1928年结束,分为4个阶段,每個阶段正好4年。”

“第一个阶段是袁世凯时期,第二个阶段是皖系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直系时期,第四个阶段是奉系时期。”

“1912年2月13日,也就是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

“孙中山按照约定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并邀请袁世凯到南京就任大总统。”

“袁世凯又不傻,到了南方万一被软禁了怎么办?”

“思来想去,袁世凯决定不去。”

“孙中山见袁世凯不来,表示没关系,反正中华民国已经定都南京了,你袁世凯啥时候来南京,我啥时候走?”

“你不来,我不走,你有本事就一辈子都别来,看咱俩谁先让步。”

“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不退步,就这么耗着了。”

“僵持了几天后,袁世凯决定先出招。”

“袁世凯制造舆论说北京是传统政治中心,首善之区,南京偏安江南,各方面都不如北京。”

“你孙文谋国事者,当规度利弊,顾瞻会势,岂可以意气争也。”

“孙中山见袁世凯造势,也使出杀手锏,派蔡元培组成迎接团到北京请袁世凯到南下就职。”

“南方代表都来了,你袁世凯还好意思窝着不动吗?”

袁世凯:我又不是三岁小孩,怎么可能放弃大好优势跑去南京上任呢?

他的势力范围在北方,尤其是京城是他的根据地。

唯有在京城就任民国大总统,他才能安心,不用担心孙中山搞些小动作。

他要是傻乎乎的跑去南京,在孙中山的大本营,他会受到掣肘。

甚至情况再糟糕一些,他很有可能被孙中山发动的政变赶下台。

到了那个时候,他再后悔也晚了。

倒也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孙中山此举就有这种把他赶下台的意思。

要不然孙中山明明知道都城在北京,为什么还要让他去南京就任大总统呢!

所以面对孙中山的阳谋,他唯有主动出击,要求把中华民国的都城依旧定为北京。

别看孙中山使出了杀手锏,他同样有应对之策。

只要孙中山的人来了北京,他布的局也就可以收网了。

总之就是秉持一个原则,他要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但就在蔡元培与袁世凯会晤的当天晚上,北京爆发了兵变。”

“曹锟指挥的北洋第三镇士兵炸开朝阳门,在北京城内大肆纵火劫掠。”

“有几个士兵甚至还闯入了蔡元培等人的下榻之处,舞刀弄枪进行威胁。”

“南方代表都是文化人,哪见过这阵势,当即吓得头冒冷汗,立刻就想走人。”

“而各国大使馆的驻军一看这阵势也是纷纷戒严,表示袁世凯不能去南京,必须要留在北京镇场子。”

“如若不然,西方各国政府将不承认民国政府的合法性。”

“眼瞅着事情闹大,袁世凯出面弹压。”

“然后,兵变就被袁世凯光速解决,北京街面又恢复安宁。”

“待平息事件后,袁世凯表示,不是我不肯南下,只是目前的局面你们也看到了,实在是没办法。”

“与此同时,北洋将领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如果袁世凯走了,他们无法保证北京不会再有类似兵变发生。”

“关于这场兵变是由谁主使的,目前不得而知。”

“按照革命党人的说法,袁世凯就是幕后主使。”

“但也有革命党人认为不是,比如徐永昌的回忆录中就说,这事与袁世凯无关。”

“不管谁主使的,既然洋人反对,社会媒体反对,地方大员反对,甚至就连派出的特使也打了退堂鼓。”

“孙中山就是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这次又输了。”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大总统。”

嬴政:幕后黑手显而易见,分明就是袁世凯指使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整件事情非常清楚明了,袁世凯和孙中山为了争夺权力,各自施展手段积极应对。

孙中山派遣使者刚一到北京,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军就发动兵变。

幕后黑手的身份清清楚楚,除了袁世凯指使,没有其他人会这么做。

清政府灭亡之后,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孙中山的革命党就进入了激烈的权力角逐。

在他看来,尽管袁世凯在第一轮斗争中取得了上风,也并不意味着权力斗争的结束。

毫无疑问,袁世凯和孙中山都对中华民国的权力虎视眈眈,两人最后肯定无法避免进一步的冲突。

而且这种斗争还异常激烈,要不然北洋时期也不会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袁世凯时期,这就足以说明袁世凯在和孙中山的斗争中最后落败了。

“当然,孙中山也不是这么容易就认输的性格。”

“就在袁世凯宣誓就职的第二天,他抛出了草拟已久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个临时约法规定,民国的政体是责任内阁制。”

“所谓内阁制,就是内阁总理有权,大总统无权。”

“其实革命党一开始的想法是效仿美国搞总统制,但面对眼下的局势,如果继续实行总统制,袁世凯必将独揽大权,于是孙中山也只能出此下策。”

“在孙中山看来,就算袁世凯在北京做大总统也没关系,只要搞内阁制控制住议会,他也只是个虚位傀儡。”

“面对孙中山的出招,袁世凯并没有立即回应。”

“袁世凯知道宪法可以改,但权力的关键在于兵权。”

“所以袁世凯没有第一时间与孙中山打嘴炮,争论朝令夕改是否合理,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整顿军队上。”

“当时北方的军队挺多的,但派系复杂,袁世凯搞不清楚哪些人拥护自己。”

“为了理清基本盘,顺便敲打异己,袁世凯将原来的北洋第一到第六镇重新命名为陆军第一到第六师。”

“除此之外,袁世凯又将明确效忠自己的几支部队编为六个师。”

“这十二个师师长大多都是北洋故人或是北洋旁系,反对革命,属于袁世凯的基本盘。”

“理清了自己的基本盘,袁世凯随即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将北洋系一众将领全部高升。”

“其中赵秉钧出任内阁总理,这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

“段芝贵任拱卫军总司令,掌握京城的卫戍部队。”

“北洋三杰的段祺瑞出任陆军总长,节制全国陆军。”

“冯国章出任军事处处长,执掌禁卫军。”

“北洋之龙王世珍属于保皇派,清帝退位后,为了表示忠于清政府,主动辞职回家歇着去了。”

“稳定了后方,袁世凯请梁启超组建民主党,负责即将到来的大选。”

孙中山:我拿出责任内阁制,就代表我有十足的把握控制议会。

既然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已经无法避免,那就只能从其他方面寻求突破了。

能够有效避免袁世凯独揽大权的,就是施行责任内阁制的政体。

袁世凯一旦当选总统,实行美国的总统制,只会让袁世凯的权力空前高涨。

所以为了牵制袁世凯的权力,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他对此有着十足的把握,相信自己多年的经营可以压制袁世凯。

不管是参议院的票数,还是众议院的票数,他自信能够获得其他人的支持。

只要他控制了参议院和众议院,袁世凯这个大总统就无足轻重了。

不过唯一让他感到担忧的,就是袁世凯手中掌握着战力强大的北洋军。

他担心袁世凯一旦不满意投票,就会直接动用武力。

到了那时候,他们革命党人怕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只能选择束手就擒。

“按袁世凯的设想,先来文的,选赢了,便罢了。”

“失败了也不怕,反正自己手上有兵,到时候武力解决问题。”

“见袁世凯在调整,革命党也进行调整。”

“1912年8月,宋教仁将一盘散沙的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此后,宋教仁亲自出面在安徽、上海、江浙等地演说,为大选造势。”

“1912年12月10日,初选开始。”

“不得不承认,在选举方面,宋教仁比梁启超还是技高一筹。”

“1913年1月,各省陆续开票,众议院的596个席位,国民党占到269席。”

“参议院的274个席位,国民党占到123席。”

“国民党在参众两院870议席中,一共占有392席,虽然没有过半。”

“但袁世凯控制的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三个党加起来的席位只有223席,远低于国民党。”

“国民党依然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影响操纵参、众两院,因此国民党赢,组阁已成定局。”

“看到这个结果,袁世凯依旧不着急,

反正首都在北京,宋教仁要到北京组阁。”

“而北京又是自己地盘,到时候不怕国民党能翻天。”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巧,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动身北上组阁,不料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

“几天后,凶手落网,警察从其家中搜出他与赵秉钧通电的铁证。”

“国民党人一下子就沸腾了,说这绝对是袁世凯指使的!”

“见国民党将矛头对准自己,袁世凯公开回应。”

“自己不知情,就算是北洋系干的,也是下面的人自作主张,自己很无辜。”

“其实宋教仁遇刺这事究竟是袁世凯指使的,还是赵秉钧揣摩上意,自作主张。”

“亦或许是国民党自己人干的,意在嫁祸给袁世凯,已不可考证。”

刘彻:不管什么时候,手上有武力才是最重要的。

他倒是挺疑惑的,没想到支持袁世凯的人远不如支持国民党的。

按理来说,袁世凯最后推翻了清政府,赢得了万千老百姓的赞赏。

凭借这么巨大的政治资产,支持袁世凯的人应该更多才是。

可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他的预料,让他大为不解。

这只能说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更加深入人心,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他倒是非常好奇,孙中山的革命党究竟是怎样赢得人心的。

除了对孙中山感到好奇,他同样对责任内阁制这种政体深感兴趣。

责任内阁制和他大汉的皇权制度完全不一样,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皇权制度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而责任内阁制则完全不同,由少数服从多输。

不知为什么,他仿佛天生就对责任内阁制度有抵触情绪。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皇权制度,还是责任内阁制度,都必须牢牢控制着兵权。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武力保驾护航,什么政体制度都不管用。

“但宋教仁之死,却成了清朝灭亡后,国民党不满袁世凯这一年来各种压制异己行为的一个宣泄点。”

“盛怒之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部分国民党人表现的极不理智,说这事不能再忍了,这次一定要与袁世凯开战。”

“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有头脑清醒的人,比如黄兴。”

“黄兴劝孙中山,咱们现在手上没兵,你拿什么跟北洋军打?”

“去年谈判时,咱们手里还有几条枪,那时候你不打。”

“现在没枪了你却要打,这不是送死吗?还是老老实实坐下来走司法程序吧。”

“孙中山被黄兴这么一劝,也冷静了下来,决定走司法程序。”

“可是就在这时,袁世凯却又干了一件让国民党极为愤慨的事,他拿全国关税、盐税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五国银行团借了2500万英镑。”

“国民党一看这情况,再次吵得沸沸扬扬。”

“因为按照临时约法规定,民国政府借款要经国会通过后才能签字。”

“而国会当时是被国民党控制的,袁世凯为了借钱绕开了国会,这等于是视临时约法如草纸。”

“并且袁世凯此时借钱意图也很明显,肯定就是想着借到钱后招兵买马收拾国民党。”

“如此一来,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二次革命就此爆发。”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慢慢回过神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好像和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原本在他们看来,袁世凯推翻了清政府,实行了共和制度。

可现在看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

说是共和制的中华民国,但更像是袁世凯一个人的独裁统治。

明明都已经采取了责任内阁制的政体,而且也大张旗鼓的进行了选举。

按照选举的结果,国民党获得的票数更多,理应控制着国会。

现在袁世凯向西方列强借钱,本该需要国会的通过,但袁世凯却完全无视了国会的作用,直接绕过国会向列强借钱。

既然这样的话,那费尽心力的组建内阁还有什么用?

袁世凯直接无视临时约法,成为一个独裁者,这让他们老百姓对袁世凯的感观直线下降。

原本他们得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还对袁世凯歌功颂德,毫不吝啬的称赞袁世凯为中华儿女做了一件大好事。

可如今看来,他们完全看错了袁世凯,其虚伪面目令他们恶心。

推翻一个独裁者,结果自己上台成为独裁者,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这次战争打响前,国内的形势大致是这样的。”

“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北洋军控制,国民党控制江西、安徽、广东、云贵、广西、四川这些地方虽然不支持北洋系,但与国民党的关系也一般。”

“剩下的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地广人稀,远离中央,基本上就是打酱油的角色。”

“国民党仓促之下能拉拢的只有湖南、福建、浙江等省。”

“双方实力差距如此明显,国民党的战败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913年6月,袁世凯借口国民党叛乱,罢免了江西、广东和安徽三

省的国民党都督,紧接着北洋军大举南下。”

“没招了,国民党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9月,北洋军攻下南京。”

“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流亡海外。”

“战后,北洋系控制的民国政府将国民党定为叛党,永久封杀。”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深切感到,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

“于是,孙中山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

“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亲自拟定入党誓约。”

“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无论资格多老,皆需重立誓约,加按指印。”

“黄兴对此很不满,他不同意服从党魁一人。”

“并且黄兴认为党员在誓约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的做法,既原始又落后,不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当时与黄兴持相同观点的人还有不少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121xs.xyz】

上一章 目录 停更举报 下一章
小说推荐: 我的科学时代 半生不熟 小领主 还爱他! 反派不想从良 非职业NPC[无限] 病美人和杀猪刀 灵卡学院 迷津蝴蝶 少女的野犬 庶女摆烂日常 我真的只想搞事业[快穿] 在O与A中反复横跳 开局为神子献上名为“爱”的诅咒 从鱼 非人类夫君 新搬来的邻居 女主她是地府关系户 港夜沉迷 星际第一动物园 老爷子他飒爽又威风 虐主文的NPC消极怠工了[快穿] 园长!又来一批S级 任务又失败了 谁说我是明君! 六零之走失的妹妹回来了 被皇帝偷看心声日志后 姐姐好凶[七零] 肉骨樊笼 动物世界四处流传我的传说[快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