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新粮清点
夜风呼啸,冬雪未歇,然而林青禾心里,却比过去任何一个夜晚都踏实。
半月以来,原先带出来的存粮已基本吃尽,柴火和木炭也少了许多。但这半个月靠着众人一双手做火炕换得的报酬,却实实在在换来了一整个冬天的底气。
她拿出从王旺那里换到的空白册子用来记录,在小屋外间逐一盘点。
现下的粮食储备足以供五十人吃两个月以上:
【主食类】
——白面:60斤
——小米:90斤(其中30斤入空间)
——稻米:45斤
——杂合米:120斤(50斤入空间)
——干豆:150斤(黄豆、绿豆、赤小豆混合)
——蕨粉:30斤
——野菜干:60斤
【根茎菜蔬(耐储型)】
——芜菁:100斤(40斤入空间)
——芋头:80斤(30斤入空间)
【调味及副食】
——蜂蜜:5斤
——饴糖:8斤(2斤入空间)
——果脯蜜饯:4斤(1斤入空间)
——肉干(腊味):15斤
【调料类】
——花椒:2斤
——干姜片:1斤
——茱萸干果:1斤
这些调料,不只是为了添味,更是冬季防病的重要物资。
林青禾轻声道:“花椒祛湿散寒,治虫驱秽,《金匮要略》就有记载。茱萸能安内驱寒,《千金方》也写过它的好处。这些不只是吃的,是药,是命。”
她将新换来的粮食挑出最易变质的几种,重新封袋收进随身空间,腾出旧粮烹饪或分发,防止浪费:
小米、杂米、豆子分批装好,确保干燥后密封。
芜菁、芋头削去泥块,晾干后收入竹筐,一部分也纳入空间保存。
*
这几日她没让大家太省着用粮,早晨的粥里加了不少豆子、芋头,午饭还用了白面做了疙瘩汤,佐以炖芜菁,晚上一锅浓粥,热油泼了花椒与姜末,一下子香得屋里冒起了热气。
老人孩子们脸色明显红润了,小青麦脸颊圆鼓鼓的,吃完饭还在屋里转圈跑,林青禾只看着,心里也泛起柔光。
火炕工人白日顶着风雪出门,回屋时却总有一碗热汤粥等着他们,再加上雇主家的饱饭,人人吃得圆滚滚,干劲十足。没人再喊冷喊苦,反倒有几人主动要求多跑两单。
夜色渐深,林青禾系好小屋门帘,手里捧着一盏热茶。
屋外依旧是厚雪与风声,屋内却是暖炕、饱腹、安睡的人群。
她终于松了口气,心道:
“熬过来了。”
可这只是暂时,她知道——
真正的极寒还没到,
真正的动荡,也尚未揭幕。
*
为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极寒和暴雪,屋舍加固与御寒工程已经完成。
一、屋顶压重防风
最先动手的,是屋顶。
几场风雪之后,几间瓦屋虽然尚可遮风避雪,但林青禾清楚,极寒之下,一场狂风就能掀翻这类简屋。
她安排留守的青壮将院外搬回的木棍和石块压在屋脊与边沿,同时命几人剥下一些枯藤、旧布,再糊上一层浆灰,将屋顶缝隙填实防风,必要处还加盖了油布。
王大爬上屋顶,一边笑一边拍打屋脊:“这回,就是野狼跳上来也刮不动了。”
二、内墙糊灰泥
屋内也没闲着。
她让人拌上细土、草灰与冷水,调成稠泥,一道道糊在屋墙与屋角,将缝隙堵死,尤其是靠风一侧,糊得更厚。
“这一层不光是隔风,也能防止热气散。”她一边用竹板抹墙,一边讲给正在干活的罗玥听。
罗玥眼睛亮亮地看着她:“那我们是不是就不会再冷了?”
林青禾点头:“不会了。”
三、加厚门窗封口
林青山带人砍来些粗树枝,加钉门板边角,又用废棉絮缠绕成条,堵住门缝和窗框缝隙。窗户四角都糊了灰泥,留了指甲宽缝透气,避免屋内炕热凝水。
林杏枝等人则将剩下的破旧衣物裁成门帘,挂于门后,再添一层挡风保温。
四、炕道升级与烟道疏通
火炕既成,但还需细修。
林青禾检查每一间炕的烟道是否通畅,清除结霜,防止回烟;又用厚土加固炕沿,防止热量散失。
李漱兰又送来几张旧棉褥,众人便裁成炕围,老人孩子坐上去便不想挪窝了。
五、储水保温与应急准备
极寒天气出门取水不便,她让人提前装满缸罐,并将几口缸挪至屋内暖炕角落,以防结冰。
还让周晓萍和吴春花开始准备应急药草汤包,能驱寒通气,有备无患。
工程连着做了七八日,人人带着疲惫却也欢喜的神色。
“从没想过这屋子,能这么牢实。”刘榆摸着墙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121xs.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