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冰雪初融
整整一个多月,花溪城都冻在极寒之中。
屋外的雪一层叠一层,寒风像刀子,从夜里一直割到白昼。
人们窝在火炕上几乎不敢动弹,除了轮班烧水、做饭、添柴,便只剩等。
等待天气回暖、等待天光变长、等待雪势退却——等着那个或许根本不会来的春天。
终于,在腊月尽、正月过半的时候,春天的脚步像从冻土里悄悄钻出的嫩芽,一点点攀上来。
那天清晨,林青禾站在院中,踩着厚雪压成的结冰地面,只听见脚下咔啦作响的脆音。头顶是灰白低垂的云,但风已经不如前些日子那般刺骨了。
她蹲下身,指腹轻轻按在雪面上——雪硬,但边缘已开始化水,一抹水光顺着她的指腹沁出来。
她心头顿时一震:春来了。
林青禾抬头望向屋檐,那里垂着一串串冰挂,已然开始滴水。她知道,这一切意味着极寒的终结,也意味着她必须再次出发。
极寒压迫下的“猫冬”状态结束了,是时候开始春季筹备。
她立即回到屋中,外间堆着装满粮食、豆类、干货的陶罐、布袋和木箱。为了防湿,她特意在木架上垫上了几层枯草与油布,又将口封严实。
林青禾不需费力翻找,每样东西她都标记清楚。她拿起记录册,一项项核对清点:
——稻米:不足二十斤;
——小米与杂合米:尚各有三十斤左右;
——豆类:最多,因以豆换豆,做豆腐换回来的豆子竟比用掉的还多;
——油脂:只剩下半罐猪油;
——肉干、腊肉:还剩下十余块(约二十斤)挂在横梁上;
——干菜:还有些野菜干和冻芜菁、芋头;
——调味料:还算宽裕,茱萸、花椒、干姜、粗盐样样都有;
——药材:陆陆续续有人生病,用了小半,但还算够用。
翻完记录册,林青禾微微蹙眉。
“虽不至于断粮,但不能再等。”她喃喃自语。
接着她便敲响了中间屋子的门,叫齐小队中几个主要骨干:林杏枝、林青山、周晓萍、魏长福、吴春花,还有刚打了三天喷嚏、现在精神恢复不少的赵芦花和周晓萍。
火炕上还留着些许温度,炕桌中央是一壶刚沏好的茶汤,一碗豆渣饼当作茶点。
林青禾坐下,也不绕弯,开门见山地说:“春天来了。现在咱们屋里还有点粮,但精米所剩无几,想吃细粮、吃肉,那得自己去换。豆腐作坊要开,山林也该走动了。咱们要准备‘春工’。”
众人一时静默,随即点头。
魏长福搓搓手,粗着嗓子道:“我上山吧,好久没活动了,正是出去转转的好机会。”
“我也去!”林青山举手,第一个响应。
“我留下打豆腐。”林杏枝笑笑,“也不知道这些日子没做了,点豆腐的手艺生疏没有。”
“我也留下!”赵芦花补了一句,“我跟着杏枝姐学点豆腐!”
林青禾眼中闪过一丝暖意。极寒月中,众人被困屋内,如今能重拾生气,便是最大的好消息。
她迅速安排:
由林青山、魏长福、林通、孙冬生等组成山林采集小队,进山巡视。
由林杏枝、吴春花、赵芦花带人重启豆腐作坊,整理草棚、石磨、大灶和水缸,准备浸豆、磨浆、煮浆、点卤、压模全流程。
她本人则负责总体调度,每日巡看进展,核算粮食出入。
午后,林青禾先带几人检修冬日停用的作坊,院中那座草棚已被大雪压塌一角,她便让人将塌处拆除,加固四壁竹架,再从屋后翻出一卷油布,重新覆盖顶面,又将泥灰与稻草混合,用以堵缝挡风。
草棚中央重新架起大灶,两口大锅、一方石磨也擦洗干净。
灶口堆上柴火,蒸汽升起的那一刻,久违的豆香便仿佛唤醒了整个小院。
众人干活井井有条:周晓萍和吴春花主煮豆、打浆;赵芦花与林杏枝负责烧水、看火、舀浆;罗玥、王翠翠等几名手脚灵活的少年少女帮着包豆腐、压模、翻布。
一张张被豆香薰热的脸上,全是跃跃欲试的神色。
“浆别打得太浓,冻过一冬的豆子出油多,容易沉底。”
“别急着起锅,头锅泡久一点,豆香才正。”
林青禾不时走动查看、指点。她讲得细致,众人做得认真,很快,一块块嫩白的豆腐陆续成型,压模、脱水、冷却、装竹匣,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豆香随着蒸汽升腾飘出院外,不消半日,便引来街坊围观。
“又开始卖豆腐啦?”
“我婆婆前两天还念叨,说要是再能吃上你们家的豆花就好了!”
“我家孩子也吵着吃那个甜豆腐……”
听得多了,林青禾干脆在门口挂了个木牌:“豆腐、豆花预订中,愿换物者可详谈。”
不多时,王旺笑呵呵地踏雪而来,手揣在袖子里:“哎哟,你们这一开火,我家那口子就坐不住了——吃什么她都没心思,只盼着再来一口热豆花。”
林青禾笑:“让嫂子明儿来拿新豆腐,今日才磨头锅,还在紧着做。”
王旺一听,连连点头,临走前还忍不住偷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121xs.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