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春林初探
豆腐作坊一重启,院中便忙得热火朝天,但林青禾的目光早已越过院墙,望向远方渐褪寒意的群山。
这年头,粮从口中来,命从地里起。她深知,靠手里的豆子只能换得一时温饱,若想真正度过这个动荡未定的春季,必须再往山林里讨些活路出来。
清晨,天光尚未放亮,林青禾便唤醒林青山、魏长福、刘榆、孙冬生等人。几人已习惯冬日作息,听她一唤便翻身而起,麻利洗漱穿戴。
林青禾早已备好行装:每人一身加厚的棉衣外罩旧蓑衣,脚上是棉布缠裹、油纸包底的山路布靴,腰间挂着木棍、柴刀、小刀等工具,背篓中是干粮水囊、竹筐麻绳、火石等杂物,还有几只可翻折的小竹铲、网兜与布包袋。
出发前,她特意吩咐吴春花等人照顾好院中,特别是豆腐作坊新开张,务必别出闪失。
天刚蒙亮时,他们推着一辆轻便板车,从西门小道出城。
山中仍存残雪,低洼处积水冰冷,路边的树皮也还湿软剥落。但空气中已有一丝不同,微微湿润温暖,混着泥土、苔藓、腐叶的气味,像是春天的脚步,在冷土中缓缓行来。
“雪还没化完,早了?”孙冬生背着空背篓,小声问。
“早才好。”林青禾低声回,“晚了就抢不过人了。”
她脚下不停,绕过一片还覆着雪的北坡,直奔南边缓林与谷地。
这一带地势向阳、积雪最浅,是每年春野最先醒过来的地方。
没走多远,她忽然站定,蹲下拨开一丛枯黄的蕨叶残枝。“找到了。”
一丛褐绿交错的蕨菜嫩芽从落叶堆中钻出,头顶还裹着绒毛,螺旋状地舒展着。她没动全部,只挑了其中几根最结实的,用竹铲小心连根带土挖起。
“这几棵回去育苗,其余的先别动,得等长大些。”她吩咐,“这片地标记一下,日后再来。”
接下来便是地毯式搜索。
林青山和魏长福负责找食用菌类,去年在连庆山他们跟着林青禾认过几种,尤其是藏在朽木下的“灰耳”“桑黄”“鸡腿菇”,都十分值当。
二人动作麻利,不一会儿就在一棵倒木下找到一簇灰耳,呈薄耳状,边缘卷曲,颜色通透,林青禾验过后,确认无毒,笑着让他们小心收好。
刘榆和孙冬生负责找野菜苗。他们在一片泥坡上挖出成片的野苦菜、荠菜,还有些细弱的野蒜叶,虽量不大,但颜色鲜亮,极是新鲜。
林青禾将几种野菜分门别类收在麻袋里,用软布包好,挂在板车边上。
再往山谷走,远远便见湖泊尚未解冻,但边缘浅水已开始渗水,冰层薄而脆,能听见“咔咔”作响。
林青山磨拳擦掌,取出竹竿与鱼线,在冰边小心破一薄洞,挂了自制鱼饵投入。众人屏息以待,十几息后,鱼漂一动,林青山猛地一拉,一条尺余长的青鱼被拽出冰洞,甩得众人一阵惊喜。
“再钓一条就够今天一锅。”孙冬生欢喜地说。
最终,他们收获三条青鱼、两条杂鱼,个头不大,却是这个季节难得的鲜食。
归程更艰难,天色已暮,路泥湿滑。
魏长福和林青山轮番推拉板车,几次陷入雪泥里,众人合力拉起。
几人虽浑身泥水,却笑声不断——尤其是孙冬生,把头上鸟蛋裹着帽子,生怕碎了,一路上像顶着个“命根子”,引得大伙取笑。
回城时,西门卫见他们浑身湿透却笑嘻嘻,忍不住问:“你们去哪儿掘宝了?”
林青禾只笑着拱手:“捡命去了。”
*
这日傍晚,林青禾一行人从山林归来,带回来的鲜鱼与新采野菜很快在院中引起一阵小小的欢腾。
鱼,是这个冬天以来的第一口鲜食。
林青禾将青鱼交给林杏枝,笑着说:“这鱼得煮豆腐,鲜得很。”
草棚中热气腾腾,林杏枝与周晓萍、赵芦花忙得不可开交。
一锅鲜鱼汤咕嘟嘟煮着,鱼头肥大,豆腐点嫩,撒上几粒野蒜叶,汤汁浓白,香味穿堂过巷;
另一边的杂鱼煲则热火翻滚,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121xs.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