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冬日攻略
皇祖母是爱新觉罗的太皇太后,是辅佐过两朝幼帝的国母,何时竟要迁就“草原旧例”了?
她该是站在爱新觉罗的角度,用朝廷的规矩去框定草原,而非反过来,用草原的格局来约束皇家的格格。
康熙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里那点因珠兰的信而起的清明,渐渐被一丝隐忧取代。他只觉得,自己在夜间的视力似乎下降了些,怎么就看不清前方了。
皇祖母久在草原,或许是被那边的姻亲、支系缠得深了,竟不知不觉站在了“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的立场上考量问题。
他拿起珠兰的信,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又看了一遍。
她不表态,却把最关键的矛盾摆在他面前:一边是太皇太后出于私情的顾虑,一边是端敏这颗足以影响草原格局的“将才”。
而他这个皇帝,既要顾全孝道,更要守住朝廷的根本——爱新觉罗的天下,容不得任何一个势力,哪怕是皇祖母的母家,动摇其根基。
“端敏的婚事……”康熙指尖在御案上轻叩。
一夜过去,康熙再一次不曾入睡。
临近天明,烛火又燃尽了一截灯芯,康熙将两封信都归入密档,心里已有了决断。
太皇太后的顾虑他会顾及,但朝廷的利益,端敏的天赋,断不能为私情所缚。
至于皇祖母那里,他得想个法子让她明白——她是爱新觉罗的掌舵人之一,而非科尔沁支系纷争里的调停者。
草原的风雪再大,她的根,终究在爱新觉罗的江山里。
没想到的是,没到半个月,前朝收到了科尔沁左翼后旗亲王薨的消息。
随之而来的,是珠兰自承德寄出的第二封信,仍然描述的是太皇太后的意愿。
仍然是为了雅图考虑,为了科尔沁考量,要推翻之前的谋算。
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卓礼克图亲王之位空悬,雅图孤苦无依、六神无主,绝对是撑不起场面,掌控不住商路的,朝廷确需在那边安插个可靠的人。
太皇太后很了解这个孙儿,草原商路之重、获利之多,是康熙不可能放手的。
可端敏不是寻常宗女,她能领兵,能驭下,凭战功就能镇住漠南各部,何必再用婚姻做筹码,这是极大的浪费。
但是,她始终是个女子,总是要嫁人的。
嫁?
或者不嫁?
“梁九功。”康熙扬声道,把信往御案上一放,“去把宗人府的玉牒取来。”
承德离宫内,见到皇帝左右横跳的属性值,珠兰晓得到了决断的时刻。
她耗费了五十颗涟漪级能量结晶,将皇帝的【开明】属性点了上去。
随着皇帝年长,珠兰发现要动摇他的属性点所需的能量结晶也在增加,本是一颗涟漪级能量结晶便可增长一点,现在需要两颗。
珠兰皱了皱眉,有些出神。
梁九功捧着厚厚的玉牒进来,见皇上正对着舆图上的漠南草原出神。
玉牒摊开,端敏的名字在一众宗女里并不起眼,可康熙看着那两个字,眼前却晃过佟国纲笔下的景象:银甲染血的少女勒马立在雪原上,身后是溃败的敌军,身前是臣服的部众。
“这样的人才……”他指尖点在端敏的名字上,忽然笑了,带着点自嘲,“朕先前竟还想着,用一场婚事困住她?”
他是帝王,要做圣君,什么祖宗家法也休想困住他。
佟国纲说得对,端敏的本事,不该只困在蒙古的帐篷里。
此时此刻,康熙想到了自己的妻子珠兰。世上并非所有男子都有朕这般心胸,能给妻子施展才华的余地。珠兰爱朕,朕也爱她。
珠兰看着皇帝对自己的亲密值在上涨,她揉了揉眼睛,我没点错属性啊。
皇帝脑中风暴螺旋上升,他认为端敏能在草原上打出一片天,便是天命如此,天为他送来了将才,他如何能因她是女子而背离天意。
将来,女子未必不能在朝堂或军中彻底立住脚。
待珠兰回来,朕断不会将她困于内务府一隅之地。
这就是天意,皇帝心中豁然开朗,朕背负着天命,岂能以庸碌之思困之。
提拔新一辈的宗室替代腐朽的老一辈,本就是康熙正在做的事。
既然端敏冒出了头,人又忠心可靠,皇帝敢用她!
“把这信存进密档。”康熙合上玉牒,语气里有了决断,“告太皇太后,端敏的婚事,再议。”
窗外的风还在刮,可他心里那点犹豫却散了。
草原需要朝廷的眼线,朝廷更需要能独当一面的将才。
端敏的价值,远不止于“大清格格”这重身份。
她与珠兰,都是上天赐下的瑰宝。
至于科尔沁的事……一个能追着准噶尔打穿草原的女子,若真不愿嫁,谁又能逼得动她?有她本人在草原上,就够了。
康熙望着御案上的南征舆图,他该给端敏另一条路——一条不必靠婚姻,单凭本事就能走得通的路。
此时此刻,开明的天子认可女子的作为,无论是皇祖母、珠兰还是端敏,又或者在南洋给朕赚钱的那个潘氏。
这大清的江山,不是只靠男子撑起来的。
天命如此,朕作为天子,自当遵从。
很好,逻辑自洽了。
昆明城的城门被铁骑踏得咚咚响,建宁公主一身素色骑装,怀里抱着吴应熊的幼子,身后跟着两千骑兵,铁甲在云贵的暖阳下闪着冷光。
平西王府的人在门内看得直哆嗦——谁也没想到,这位被圈在京里的公主竟能带着兵马杀来,那校场就在王府隔壁,马蹄声、操练声日夜不息,像悬在头顶的一把刀。
“公主这是……也要反了?”王府新长史缩着脖子,看着正厅里脸色铁青的吴三桂旧部,“咱们要不要……”原来的长史也随着王爷倒在了莫名其妙的宴饮里,他是新上来的。
“要什么要?”为首的新副将猛地拍桌子,“没瞧见校场里的火器营?那是京营的制式!她敢带着兵来,背后指不定有谁的意思!”因为原有的高层被一起放到,他们都没有什么斗争经验,就被夫人硬提拔了上来。
可是平西王夫人的幼子也还年少,显然撑不起王府。
谁也不敢动,建宁公主就这么堂而皇之地住进了王府大院,每日抱着孩子在府里散步,偶尔登楼看看校场的操练,一句话不说,却比千军万马还让人忌惮。
而昆明城里,寿春和富春穿着一身市井装束,在茶馆酒肆里穿梭。
“听说了吗,平西王府的粮仓昨晚丢了二十车米,说是被流民抢了。”寿春往茶碗里撒了把瓜子,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让邻桌的人听见。
“流民?我怎么听说,是王府自己人监守自盗,想栽赃给城外的乱兵?”富春接话,眼睛瞟向角落里一个喝茶的汉子——那是吴三桂夫人的心腹管家。
谣言像长了翅膀,三天就传遍了昆明。
有人说王府藏了金银准备跑路,有人说吴三桂早就死了,现在的是替身,还有人说朝廷的大军已经过了贵州……
本就因战事惶惶不安的人心,被搅得更乱,连王府的下人都开始偷偷收拾细软。
吴三桂的死讯被瞒的严严实实,可实际上他总不出面,是一定会露馅的。
毕竟整个上层莫名其妙大换血,那位夫人还能维持平西王治下的面上稳定,已经是非常困难了。
没人知道,这些谣言都是给程岫的“运人大计”打掩护。
北边来的大船悄无声息地泊在码头,船工都是从翻云会调的老手,夜里借着月色,将一批批渴望离开的百姓接上船。
翻云会就在这样的秘密运送中不断壮大,从广东到福建,从云南到广西,有出海口的地方,就有拖家带口的迁徙大军。
因为对会里对基层渗透的太厉害,导致黑白两道都当这些穷苦的迁徙百姓为空气,让他们顺利到了各处码头,上了大船南下。
这些人多是惧怕战火的农户、工匠,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普遍是拖家带口的同村之人,在船工的指引下钻进船舱。
有活命的机会,他们愿意背井离乡。而且翻云会一路上保证了他们的安全,没有让他们饿死,甚至给了药材,这就够了,他们别无所求。
“往南去,那边有地种,没兵灾。”程岫站在船头,望着黑沉沉的水面,低声对身边的人说,或者在对自己说。
有些时候,他迷茫的时候,就喜欢自言自语。
南边的暹罗、安南,有的是未开垦的沃土,朝廷管不到,三藩的兵也打不到,只有葛大人的家人利用下南洋的机会,提前布局了数个庄园,正好安置这些流民。
至于这些好地方原本的居民去了哪里,程岫不关心,相信葛大人也不会在意。
他是混上京城,有大事要办的。结果,一步一步从京中南下,越发往南了。
本来,他随着治河衙门走,预备立功回京,能做官的。半路上,被寿春硬着要了出来。他本来不愿意的,可是被委以重任了,自此肩头挑起了几万人的性命,他个人的抱负已经变得极为渺小。
葛大人,到底是个什么人,程岫觉得自己完全看不明白。这世上,怎么会有真心关注草民的大人呢?远在京师的大人,怎么会操心三藩治下贱民的生死呢?他们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用一桩文字狱杀上万人吗?
莫非,杨期先生的选择才是对的?
朝廷之中,还有好官······
船舷两侧,火把忽明忽暗,映着百姓们既惶恐又期待的脸。他们不知道是谁在帮自己,只知道跟着这艘葛大人家的船,能躲开即将到来的厮杀。
百姓是很灵敏的,只是过去他们没办法逃走,就只能被动等死。现在有人愿意带着他们跑,他们中只要能动的就全跟着跑了。
平西王府里,建宁公主推开窗,听见码头方向隐约传来的船笛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她带兵马来,不是为了争什么王府,是为了稳住吴三桂夫人,稳住云南的局势不要迅速糜烂。
吴应熊离死不远了,痛苦也要结束了。
她恨吴三桂,更恨这乱世——能多送一个人离开,就多积一分德。
夜色渐深,大船解缆起航,划破滇池的水面,往南而去。
昆明城里的风言风语还在继续,平西王府的人忙着查内鬼、堵谣言,没人注意到,那些最该被征兵、被搜刮的百姓,正借着弥漫云南的混乱,悄悄逃离一座座即将沦为战场的孤城。
建宁公主抱着孩子,站在月下。
两千骑兵在校场里的剪影,像道屏障,隔开了王府的慌乱与码头的生机。
自由的风吹过,儿子温热的身体是那么真实,她知道,自己这步险棋,走对了。
做公主又如何,一个心爱之人都护不住的滋味儿,难道好受?
江苏的一处秘密码头上,水汽混着桐油味漫在半空。
两艘明轮船刚滑入水中,巨大的叶轮搅动着浑浊的河水,溅起丈高的水花。
监工的老匠头眯着眼瞧了瞧,咂嘴道:“这船身,比葡萄牙人的大帆船还高半截,真能跑得动?”
旁边的管事笑了,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要的就是这股子气派,管它跑多快,先造出来再说——天津那边的盖轮船,听说都装了三层舱呢。”
南北造船厂也是有比较之心的,下水的大船是越来越多。
没人敢问这些船要去做什么,造船厂挂着“葛记”的牌子,明眼人都知道是赫舍里家的产业。
葛大人的家私比内务府还厚实,赫舍里氏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别说地方官,就是巡盐御史来了,也得客客气气的。
有小吏曾想过问,才提一嘴,就被怕遭到连累的上司按住了:“你活腻了?赫舍里家的船,轮得到咱们置喙?是运丝绸还是运瓷器,自有上面盯着,你睁只眼闭只眼,保你前程无忧。”
于是,天津的明轮船往南运,江苏的盖轮船往北调,接力似的下水,码头上人来人往,竟没人细究这些船的去向。
有的船装着瓷器茶叶,明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121xs.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