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腊八围灶
一连数日,林青禾家的院落里豆香四溢。
小小的一斤黄豆,能做出约三四斤水嫩豆腐,切成八到九块巴掌大的豆腐,或做成五碗热腾腾的豆花。
豆腐做好后,最嫩的部分用来换物资,其余制成豆干,留下豆渣做成豆渣菜团、菜饼、豆渣粥……吃食与交易两不误,几近不剩废物。
林青禾为此制定了一套清晰的兑换标准:
一块巴掌大的豆腐:可换一斗豆子(约0.3斤)、或一斗杂合米、或半斗稻米;
一罐豆花(约三碗量):兑换翻倍;
沿街贩售时加价一成,送货上门者加价两成——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这定价一出,便传遍街坊。
寻常人家常以豆子或杂合米来换,一来家中多有存豆,二来这等香滑的豆腐只要豆换,实在划算。
这样一来,小院中的豆子储量竟不减反增,连做豆腐的原材料都能借交易“回流”。
更有富裕些的主顾,拿出半尺粗布、半掌肉干腊肉来换,虽换的不多,却是难得的好东西。林青禾心中笃定:这生意做得起,做得稳。
其中最让她高兴的是药铺何老板来人上门,说他年迈的老母亲患有风寒体弱,平日难以进食,唯独那一罐热豆花入口软滑、清香鲜美,每日一罐不离。
何老板为此与林青禾定下十日之约,每日送达一罐豆花、四块豆腐,不仅付出相当粮食,还愿用药材来换。
他所给药材皆为院中所缺之物,如:
白术、山楂、紫苏叶等常用健脾暖胃之物;
还附带一些较为稀罕的,如地骨皮(退虚热)、白芷(散寒止痛);
最让林青禾惊喜的是,一小包写着“黄花篙”的干叶子,略带苦香,虽眼下只是寻常药草,可她心知——这正是后世名药“青蒿”,将来治疟之宝。
而随着何老板的订购,很快便有更多人跟上。
李漱兰见状也来下单,请林青禾每日送一罐豆花至她家,包吃食、另给粮米酬劳,并劝身边几位闺中姊妹也一同订下。就这样,豆腐豆花的名声传遍了城中几个街口,有门路、有家底的人家争相订购。
林青禾见势正好,立即安排魏长福、林通、王大等几位青壮,推着板车每日上门送货。
板车上盖着油布保温,里头是一桶桶热豆花、几木盒豆腐。走街串巷时,也沿街叫卖,哪怕是贵上一两成,也有不少嘴馋的人家照买不误。
就这样,第一日两辆板车、第二日便加到三辆,连送货的都得轮班——
冰雪未融、风寒犹在,
可这香气与热意,
早已融进花溪城人的日子里。
*
花溪城,县衙后院,寒风虽紧,却透不进温暖如春的内堂。
县令郑守仁正坐在书房中,手中执着一只瓷白小碗,细细地舀着其中热腾腾的豆花。豆香扑鼻,细腻绵软,最上头一勺,还泛着浅浅粉色的油亮——那是厨娘今晨特意调制的玫瑰花酱。
“嗯……入口化渣,甜香可口。”郑守仁眯了眯眼,露出难得的满足神色,低声道,“这林家的豆花,竟能叫人寒夜之中,也觉三分春意。”
他抬头问站在一旁的长随:“老太太那边可送去了?太太和二小姐可吃上了没?”
长随恭敬回答:“回老爷,都送去了,老太太那边还添了桂花蜜,说是解腻,太太那边换了咸口,兑的是酱菜和盐卤,二小姐则爱玫瑰花酱,跟老爷一样。”
郑守仁听着这些,竟也乐了。
眼下豆花在花溪城中越发火热,尤其是城中内宅的小姐太太们,争相尝鲜,连带着厨娘们也跟着卷了起来,甜咸自选,蜂蜜玫瑰、酱菜盐卤、葱花香油、蘑菇肉末……各家有各家的说法。
但县令一家吃到的豆花,还不是寻常市面上叫卖的那种。
林青禾送了卤水,还附上了详细的制作方子。
“这卤水是做豆腐的根本,肯送这东西,那就不只是买卖了。”郑守仁将碗搁下,语气微沉,却带着欣赏,“换做往日的酒楼,哪家豆腐豆花不当成招牌?有的方子,五十两都有人要。她却愿意送来,倒是个知礼识势的。”
长随笑道:“老爷说的是,听说李县丞那边也收了卤水和方子,还回了礼呢。”
郑守仁点头:“嗯,那我们也不能轻了,免得落人口实。”他思索片刻,道:“你派人送些肉食去,也算是拿得出手了。”
“很是够了,如今这个年景,城中能吃上肉食的人家都不算多,何况她们一群流民逃难到这里。”
不多时,长随便命人打点好:二十斤腊肉、半扇鲜猪肉、五只能下蛋的老母鸡,腊肉与鲜肉用油布层层包裹,母鸡则装在竹笼里,载上板车送到了小院。
另一边,李县丞并无这般家底,但他心思细腻,从王旺口中听说,林青禾一行在换粮换物时,格外注重草药,尤其是治疗寒热杂症的基本药材。
于是,他便让仆从备了些成药:
——紫苏散、干姜丸(暖胃驱寒)
——云南白药、红药膏(跌打止痛)
——藿香正气丸(防治寒湿伤中)
——虎骨膏、小儿退热散、止咳汤剂若干
再包上五大包花溪城特产的黑茶。
虽不算昂贵,却都是实用之物,在如今这样风雪肆虐、病患易起的季节,比金银来得更为紧要。
*
腊八节前两日,林青禾便做下决定——
停下制豆腐、送豆腐的营生,院中正式“猫冬”。
这段时间以来,众人几乎日日忙于做豆腐、送豆腐、换物资,虽换来不少粮食、布匹与药材,但天寒地冻终究是考验着人的筋骨与体力。
准备停工的理由三条: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121xs.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