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德胜门阅兵大典
天启元年,三月二十日。寅时末刻,京师北郊。
薄雾如纱,笼罩着沉睡的村落。
突然,一种异样的感觉惊醒了浅眠的村民。不是鸡鸣犬吠,而是脚下的大地,传来一阵阵低沉、持续、富有规律的震颤!仿佛沉睡的巨龙在翻身,又似遥远的地底有千军万马在奔腾!震动感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沉重,敲击着每个人的心房。
“地龙翻身了?”一个老汉惊恐地推开门,望向黑沉沉的北方。
“不……”村口一个曾戍边的老兵王铁柱,拄着拐杖,浑浊的眼中爆发出异样的神采,“是马蹄!是脚步声!是……是大军!是皇爷的兵!看来阅兵的队伍要开拔了!”他声音颤抖,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这撼动地脉的律动,正是来自德胜门外,三十万大明帝国陆军,正踏着统一的、撼天动地的步伐,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向着集结地浩荡进发!
沉睡中的帝国子民,正被这钢铁的脉搏唤醒。人们惊疑不定地望向北方,德胜门方向。
晨曦微露,驱散薄雾,将雄伟的德胜门城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此刻的德胜门城楼,早已不复往日的景象。
宽阔的城墙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伫立着身披崭新亮银铁札甲的禁卫军。他们如同冰冷的钢铁雕塑,**如林,火铳森然,初升的朝阳在锃亮的甲片上跳跃,折射出刺骨的寒光。
锦衣卫的飞鱼服在人群中无声穿梭,鹰隼般的目光扫过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一丝异动。更有身着宫装的宫女,手持精巧玉盘,对每一位登城的观礼者进行着细致到近乎苛刻的搜身检查,动作轻柔却秩序井然。
空气凝滞,唯有甲叶偶尔碰撞的轻响,昭示着皇家威仪下的森严壁垒。
城楼之上,早已按照严格的等级划分了观礼区域。
最核心处,城楼正中由朱漆栏杆围起一方平台,铺着明黄锦缎,那是皇帝的御座所在。御座稍下两侧则是根据新《宗藩条例》首批迁回京城的藩王们:山西的代王、晋王,河南的赵王、郑王、潞王、周王等。
他们身着亲王**袍,脸上挂着或浓或淡的笑意,代王朱鼐钧捻着胡须,对身旁的晋王低声道:“王兄,这阵仗……前所未见啊。此次迁回京师,看来非福非祸,端看今日了。”
晋王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陛下锐意进取,我等宗亲,自当恭顺。”两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眼底深处藏着不安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怨怼。
毕竟天高皇帝远的日子过惯了,谁愿意在皇帝眼皮底下当这笼中鸟?只是此刻,无人敢表露半分。
再往外是内阁辅臣、六部九卿、勋贵重臣。方从哲、孙承宗、毕自严等人肃然而立,神情凝重。整个京城五品以上官员,除了必须留守衙门的,几乎尽数在此。
专门区域里藩属国使节团最为醒目,朝鲜使臣身着仿明制汉服,恭敬垂手;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国使节则穿着本国特色服饰,色彩斑斓,在人群中异常扎眼,此刻都屏息凝神。
最外侧区域则是来自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乃至更远的湖广、南直隶、江西、福建等地的耆老、士绅代表。
他们身着绫罗绸缎,互相低声寒暄,试图能够从彼此嘴中收获一些可靠的消息。他们脸上带着凝重与敬畏交织的神情,或多或少都身负家族的命令,为了打探皇帝的虚实而来。
江南粮商王世荣派来的侄子王承业,混在人群中,表面平静,手心却全是冷汗。他低声对身旁一位江淮盐商代表道:“张老,你看这阵势……陛下取消优免,强征商税,底气怕是就在于此了。”
张姓盐商捻着山羊须,眼神闪烁:“哼,花架子也未可知。且看这三十万张嘴,如何填饱!若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121xs.xyz】